首页 > 锦田指南 > 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发扬青藏铁路精神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发布时间:2021-12-07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客服

2006年7月1日,经过13万建设者5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此时,距离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已近50年了。

在创造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等多项世界第一的同时,青藏铁路人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形成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回想起当初一个月体重下降20公斤的经历,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中国中铁(601390,股吧)五局工人张鹏仍然心有余悸。作为木工班班长,张鹏来到昆仑山后,高原反应明显,头昏头痛,胸闷心慌,经常上火流鼻血,体重骤降,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这样的困难,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比比皆是。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使其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铁路工程项目”。

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因修建难度太大,814公里的西宁至格尔木段工程,先后历时20多年才修建完成。其中,瓶颈性工程——全长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由于受当时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施工技术条件等因素制约,几度停工,1982年才正式通车。建设团队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仅关角隧道修建过程中,就有55位建设者献出了生命,谱写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尽管如此,但建设大军们仍然前赴后继。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青藏铁路西格段于1984年5月1日开通运营。西格段通车初期,青藏铁路的运营者们克服种种困难,用高度的使命感和顽强的作风,确保了“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的安全畅通。也正是在青藏铁路人的滋养灌溉下,“扎根高原的吃苦精神、立足本职的创业精神、协作有爱的团结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这一老青藏线精神孕育而出并发扬光大,为后来青藏铁路精神的铸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生产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青藏铁路人不畏艰险、挑战极限的作风没有变。

昆仑山上发生8.1级强烈地震后,为了避免隧道出现更大坍塌风险,张鹏一马当先冲进塌方区。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奋勇争先,一边清理塌方、加强临时支护,一边往隧道顶部喷射混凝土,防止更大的塌方。连续战斗6天,终于止住了塌方。

为了测试冰冻厚度,为主桥墩基坑的开挖做准备,中铁大桥局集团青藏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戴登宇一行8人在寒冷的冬夜来到拉萨河上凿冰掘坑。数据拿到了,8人却全部被紧急送往医院的高压氧仓治疗。

无数个例子,充分展现出青藏铁路人扎根雪域、与苦相伴,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英雄气概。

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根据时代的需求,一种精神会展现出不同的内涵。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藏铁路精神更多体现的是青藏铁路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随着时代发展,新世纪的青藏铁路精神又多了科学施工、科学管理的精神内涵。

1984年5月,数万军民终于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从西宁修到了格尔木的南山口。然而直到2001年,铁轨依然静静地卧在海拔2800米的南山口,未再往前延伸。这其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冻土、高寒和缺氧。修建青藏铁路,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科技。

即使是在条件较好的内地也要两年才能完工的特大桥,但在青藏高原上居然只用了11个月!

在青藏铁路三岔河特大桥施工中,中铁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副总经理刘广和带领项目技术小组展开科技攻关,翻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多次到设计院向有关专家请教,并深入当地气象、公路等部门调查了解,最终确定“搭设暖棚、蒸汽养护、加强量测、改进工艺、合理布置、全面作业”的冬期施工方案。首开世界高寒铁路桥梁冬季混凝土施工先河,填补了国内铁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空白。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铁路系统与中科院、工程院、青藏两省区和有关科研单位、高校、企业联合攻关,取得突破,实现领先,世人赞叹。”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卢春房说,在之后的高铁建设中,这一品格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优势,20年间我国实现了高铁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由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原铁道部提出“拼搏奉献,依靠科技,保障健康,爱护环境,争创一流”的总体要求,“先生存后生产”“要奋斗不要有牺牲”成为共识。铁路部门在格尔木建立了全路第一个高原病防治中心,在全线建立起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在历时数年的建设中,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在高寒缺氧、特殊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实现了高原病“零死亡”。

开通运营之后,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又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先进的列车运行控制、安全监测系统和冻土路基主动保温等措施,保障青藏铁路安全平稳。建设20年、运维管理15年来,青藏铁路创造了许多经验,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很多经验已成功应用于全路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

不忘初心的责任担当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十万铁军撤离青藏,但有一支队伍留了下来。这就是中国铁建(601186,股吧)十二局集团,他们的新任务就是养护青藏铁路唐古拉以南段525.547公里的冻土线路。

建好更要用好。青藏铁路广大建设者和运维者心系各族群众,秉持责任担当,不畏艰难困苦,担负起管理运营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责任,丰富拓展了青藏铁路精神的内涵。

常年坚守的并不只有十二局集团,中国中铁科研院西北院更是坚守超过了半个世纪。1961年初,中国中铁科研院西北院就在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年值守的高原冻土观测站,对多年冻土进行长期、系统的观测和研究。面对风火山严重缺氧、冬季漫长,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的恶劣自然条件,半个世纪以来,三代科研人员默默奉献,测取了1200多万个高原冻土区气象和地温数据,用青春乃至生命凝结成29项重大科研成果,为破解多年冻土难题、建设青藏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坚守在风火山上,不间断地观测冻土、气象和路基变化,为青藏铁路运行提供持续保障。

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为西藏打开了一扇通向内陆和国际的大门,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千年祈盼,让世界为之赞叹。自青藏铁路2006年开通至2021年6月底,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运送旅客2.67亿人次,运送货物6.9亿吨,给青海和西藏实施全面开放带动战略带来了强大的运力支撑。

传奇已写就,梦想在延续。秉持着为民初心,继青藏铁路格拉段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又先后建成投产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敦煌铁路、格库铁路,完成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格拉段扩能改造项目。今年6月25日,西藏自治区首条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复兴号首次开进西藏。川藏铁路雅林段也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广大铁路建设者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藏铁路精神必将引领我们砥砺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责任编辑:冯虎)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