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锦田指南 > 正文

范恒山:正确认识南北发展差距

发布时间:2021-02-0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客服

核心观点:看待差距,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以经济总量论英雄。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追求增长速度的实际冲动为追求发展质量的核心原则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北方经济的发展,其近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了,但在很多方面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近些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东西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势头有所回转,南北区域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应当承认,这些年我国区域经济的确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化状态。但笔者认为,对这种状态作出恰当的认识,特别是准确提出关于南北发展的一些趋势性判断与结论,既要有深入的研究,更要有正确的思路,特别是要有历史的眼光、全面的视觉、辩证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转型转换是北方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对于北方经济发展近一时期明显放缓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转”有关,涉及到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动能转换、城市动能转型等。相对于南方,北方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资源型城市较多、新动能发育不够充分,“转”迫在眉睫。近几年,山东下决心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天津以津城、滨城功能合理分工为基础,着力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幅度削减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能。各种形态的“转”落实到位、形成新格局都有一个过程,当处于这个过程之中,眼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遭受影响。

另一方面与“限”有关,即推行绿色发展带来的限制。进入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绿色发展价值理念的确立,资源要素的流动越来越亲睐区域的综合品质,投资者从事投资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将营商环境、发展机会、自然生态等因素一体考量。这种变化,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北方省份资源要素的集聚与稳定。

北方经济增长放缓不等于“南强北弱”“南盛北衰”

笔者认为,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及其特质的认识,要置于时代背景下,要全面分析、系统把握。基于此,可以得出两个观点:

看待差距,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以经济总量论英雄。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追求增长速度的实际冲动为追求发展质量的核心原则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北方经济的发展,其近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了,但在很多方面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比较突出的是实现了三个“优化”:一是发展基础得到优化。许多省份大幅压缩了经济的水分,为厘清问题与正确决策奠定了基础;一些省份花大力气化解巨额债务等风险,消除了复杂关系和不良平台形成的发展隐患;一些省份收缩了运作战线,突出了工作主线和发展重点,等等。二是产业、动能结构得到优化。通过调整,提高了产业的市场适配性,特色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经济动能得以快速增进。三是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以京津冀地区为代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东北等地森林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加。对北方而言,这三个“优化”或具有独特性,或力度强度明显超于南方。

北方经济在转型中积蓄着发展能量,眼前的差距并不意味着长期的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并非都由负面因素引起,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也不代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走衰。不可否定,导致北方一些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包含有负面的内容,但无论是产业转型、动能转换,还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都是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基于眼前与未来的联系看,还是超出增长速度局限全面的看,都不能把北方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总量与南方拉大简单看作是“南强北弱”、“南盛北衰”。

强化举措推动北方经济加快发展

推动北方经济加快发展,要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关键是要科学推动转型转换,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因地制益、量力而行发展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做强做大比较优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的,从实际出发培育发展产业与产品,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

推动北方经济加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操作举措,要强化上下协同、内外联动。一是全面优化发展环境。要抓住世界科技加速创新和改革全面深化的机遇,坚持对标国际一流的管理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以优化软环境、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以提升硬环境。二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不仅要注重产业发展的适宜性,还应重视推动产业的多领域融合与新型元素的及时赋能。三是部署和实施好国家战略。要加强对北方重点地区的国家战略支持,通过赋予更大的先行先试权力和部署更多的重大项目工程,推动资源要素加快向北方重点地区流动,推动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极。

(作者: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 范恒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南方经济全面碾压北方?别再鼓吹这种论调了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验

(责任编辑:臧梦雅)

大家都在评